线条的衰落(东汉篇)

南中侠客 南中绘境 2025年02月05日 21:04





图片
山东 临沂 沂南汉墓


很难相信这是两千年前的线条与造型,之前介绍过汉代辛追墓中帛画线条遗世独立,非后世可比,已然让人唏嘘。当我们看到沂南汉墓中的画像石不得不感慨线条的历史是一部衰退史。



图片
上图人左手按剑,右手似在捋须,回首的姿态虽已完全不合物理结构,但不妨碍画面的气息,从肩背到腰,再到臀到脚,s形的笨拙与流畅奇妙的统一在一个整体,这是为整幅画的气势所服务。后世画家在造形上渐渐呈现再现性的准确,但在气韵上却逐步失落,所以中国绘画的“科学性”在于气息的准确,而不重在物理上的法度。“气息”的准确是形而上的,中国画历来的传统虽然一直没有放弃对“气”、“势”、“意”、“韵”的把控,但就“天然去雕饰”的境界而言汉代线条及造形的确让后世望尘莫及。


图片
看整体画面,两个人物的主体相对沉稳,人物饰品如飘带也没有过度夸张,与后世人物形象塑造相比反而简洁,轮廓的简洁与内部衣饰线条弧度的强烈处理颇值得玩味,这种外简内松而能飘飘然的理念如后世山水家言论:古人位置紧而笔墨松。所谓“紧” 是位置安排精当没有繁冗之意。笔墨松自然是能随心所欲。

这种满壁风动的效果恐怕吴道子也不过如此?或许画圣也未必有此风致。

想想这只是石刻,真想回到当初现场去看这些艺人是如何从草图到凿刻一步步完成如此意气风发的形象。倘若是画出来又是怎样的风韵?恐怕顾恺之的高古游丝描也得失色,古人常云顾陆张吴之妙,或许不过是沂南汉墓的儒雅版,与其说是儒雅版不如说是“造形”准确后的一种失意,神意的衰退。

论造形的再现性与精确性,汉代显然不及后世;但汉代的表意与生动正如汉末草书的兴起与风致。或许沂南汉墓中的形象是一种传移摹写也未可知,又或者是务追简便而趋急速,但无论何种,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风规,它不需要承战国帛画也无需启高古游丝,它就是它,值得我们单独观赏。



图片





图片

书法有碑学有刻帖,碑学刻帖既然成为一种常态,而汉代丰富的画像石画像砖却没有被画家重视起来,画像石画像砖也可算作绘画的碑学,从用笔、造形、气韵三方面都值得当代画家重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