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估陆俨少
原创
南中侠客
南中绘境
南中绘境
带着偏见看艺术。 名画解读,书画销售,书画鉴藏,艺术文案。 一个独具慧眼的艺术自媒体。
400篇原创内容
2025年02月08日 23:23
云南
当代山水画家,99%不会在生宣上用笔,多数都是靠用墨制造生宣上的表象视觉。
细审当代山水画家在生宣上的作品,没有几个线条是可以成立的。
不止于当代,当我们回看几十年前的山水大家时,能在生宣上有所成就的画家也屈指可数,即使如陆俨少这般山水大家在生宣上也常常遭遇滑铁卢。
生宣上用笔和皮纸上完全是两码事
(古代山水以皮纸为主)
。有人讲生宣革了中国画的命,先不论这观念的立场何为,其侧面反映出生宣与清代之前的用纸习性大有不同。
陆俨少生宣上的课徒稿,枯树
谈陆俨少得谈用纸,陆俨少是典型的皮纸与生宣皆用的画家,另一个是傅抱石。如黄宾虹、李可染都是用生宣的巨子,另作一谈。
陆俨少知道生宣的时代来了,也知道以他的笔力难以驾驭生宣。
生宣天然是生韵的、是寓巧于拙的、是遗貌取神的、是大气魄大气势,是与写意精神契合的媒材。
中国画自古崇尚风骨因而强调“用笔”、“见笔”,无论绢本还是皮纸,材质都有良好的“过渡”功能,古典的绘画都与绘画中的“过渡”技巧分离不开,而一旦绘画中呈现良好的“过渡”技巧就会向再现性与写实性倾斜,比如工笔的染与没骨技巧。而这又与国画的传统:“笔意”、“笔不周而意周”等写意精神背离。生宣的出现无疑是给“用笔”的表现性与抽象性提供了绝佳平台。当代画家于生宣上大造写实或泼染,未在用笔上进行深入探究与思考,值得警醒。
陆俨少这类生宣上的课徒稿,以上图牛毛皴为例,生宣宜用硬豪秃颖画相对快速的皴线,用软毫则要速度降下来,陆俨少用尖锋写皴,气不足。多数不成熟,但非常值得我们批判的学习与反思。
再比如雨点皴在生宣的运用,陆俨少已然很努力在掌控节奏,但即使这般短的皴法呈现出蝌蚪状,和雨点皴本身所需要呈现的积墨层次与秩序相悖。这不是陆俨少功夫不到的问题,而是用生宣材质画范宽笔意需要结构的变局。这时黄宾虹师心不师迹的智慧便显现出来。
这种解索皴在生宣上很失败,每根皴线的节奏都很平匀,既要线条又要造型,结果都损伤了,因而笔力与结构双双失效。
回到陆俨少,陆俨少画风秀润劲丽,盖其书法从帖学而来,这涉及到“以书入画”的问题,进一步讲是生宣上的以书入画,前面我们讲生宣的特质与写意精神契合,是遗貌取神的,属于大笔头大造化,而帖学书法主精雅,比如临摹《兰亭序》绝不宜用生宣,因帖学书法入山水适宜在传统的绢本或皮纸,并不适宜在生宣上大造其势,强而为之则需在布局与笔墨结构上进行改变,陆俨少正是这么做的。
逻辑上一讲就通,但要画出不俗风貌还在于操盘手的变通。陆俨少的中锋笔力柔媚有余劲挺不足,短线尚可,长线则疲态尽显,所以陆俨少减少长线,多用短线、点厾、皴、墨块等,而线条多是分离且表现墨的变化,从而形成山—石—树—云的陆式结构,用及长线的地方则多采用拖锋与顺锋。
陆俨少这幅画很有代表性,长线用中锋线条的渴笔制造视觉的丰富,但损失了线条质量,山石结构也沦为“装饰性的自然”。
陆俨少传统的程式、笔墨、图式都很熟练,但这不代表其入古很深,笔者单就“入古”专有文章论述《
中国画为何要“入古”???
》。陆俨少临古取其大要,每每临古会进行简省与稍加变化,以松动为前提的自我性情保留,但在笔墨精深层面是不够深刻的,讲造型与感受而不重笔墨,因其侧重的宋元,而非明清。但也正因此其可以悄然转化到写生与创作中,这是陆俨少在当代的价值。
陆俨少临摹唐棣山水
元代唐棣作品
从陆俨少临摹元代唐棣作品两箱比较可知,陆俨少夸大了用笔,但损伤了最重要的“韵”,原作中的端庄均衡感在陆俨少的画中失色不少,陆俨少并不善于临古,但其临古的样式仍能启发我们,入古最终是为了得“自我古意的自然化”,而不是为了简单的出新,陆俨少的临古适配的是出新,并且陆俨少写生与创作的作品中也做到了,只不过少了古意。
陆俨少不像傅抱石臆造式的纯用我法,恨古人不见我,而是扎扎实实从传统中转化,一是用纸媒介上的转化,一是笔墨结构上的转化,都有迹可循。也不像黄宾虹是从道咸碑学的理路,以碑学书风改造山水,集古人之理而能大成。更不同于李可染站在齐黄二人肩膀上,深入造化,借光影积墨成全另一番天地。傅抱石在于美术史的眼光与才气无双,黄宾虹在于通古会今式的修炼,李可染在于可贵者胆,所要者魂。只有陆俨少,在当下这个时代是易于理解与接受,即使其山水有诸多问题,但在批判的过程中取其路径中精华,是我们当代画家应该审慎与实践的。
种个草,视频中左下方链接有陆俨少新版教学课稿两册,第一册树石、云水,第二册师古、写生、创作。研究陆俨少,超越陆俨少,就等你下单。
从陆俨少的绘画演变路径再谈回到生宣的问题,生宣的运用与发挥实则不过百年,在写意花鸟中发挥的相对深广,写意山水相对薄弱,笔者近几年的山水研究多在熟宣创作与皮纸写生,生宣用之较少,生宣的学习从石涛开始到黄宾虹是一个重要的线索,而陆俨少作为一个朴素的桥梁亦功不可没。
近百年来山水大家难出,有两个额外的难题:碑学书法与生宣媒材。
晋斋
2025.1.8
陆俨少课图稿实拍书影
往期有关“写意”的文章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