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隽修罗碑》,又名《隽敬碑》、《北齐乡老举孝义隽敬碑》,全称《大齐乡老举孝义修罗之碑》,是立于北齐皇建元年(公元560年)的一通碑刻。以下是对该碑的详细介绍:
此碑于北齐皇建元年十二月刻石,是泗水县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碑刻。碑高1.2米,宽0.54米,碑文为一骈体文,格式规整。碑文主要记载了西汉名臣隽不疑之后隽敬(字修罗)因义行显著被乡老推举为“孝义”,并应招赴朝廷做官的事迹。该碑在清乾隆年间于泗水县城东50里韩家村天明寺出土,后移至城内学宫保存。然而,在1954年,因城关中心学校扩建办公室,此碑被砸碎砌于墙内,后经多次查寻,迄今无所获,实为书法史上的一大遗憾。
碑文内容主要包括序、赞及落款等部分,共818字,魏碑体,文字大体完整清晰,少部分字残缺模糊。其中,序、赞部分详细描述了隽敬的生平事迹和孝义行为,赞颂了他的高尚品德和卓越贡献。落款部分则记录了刻碑的时间、地点及参与人员等信息。
此碑的书法风格独特,极似魏碑中的《侯太妃造像记》和《比丘道匠造像》。碑文字体为楷书,但书写自由灵活,大小匀称,展现出从汉隶经过魏体书法到隋唐正楷过渡时期的风格特点。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评价此碑“措画结体,极意经营,虽以险峻取胜,而波发仍归蕴藉”,认为它开率更体之先河。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中也高度赞誉此碑为齐、周、隋碑中的“绝出新体者”。
【1】《大齐乡老举孝
【2】义修罗之碑》
【3】唯皇肇祚,大齐受命引轩辕之高宗,纪唐虞之遐统,应乡先孔□孙□鬼□
【4】孝义以改物,扬人风以布则,于是缉熙前绪,照显上世。隽敬字修罗,缵土苌安,食菜
【5】渤海,前汉帝臣隽不疑公之遗孙。九世祖朗,迁官于鲁,遂住洙源,幼倾乾荫,唯母偏居。
【6】易色承颜,董生未必过其行;守信志忠,投杼岂能着其心。舍田立寺,愿在菩提,醊味
【7】养僧,缨络匪吝,救济饥寒,倾壶等意,少行忠孝,长在仁伦,可钦可美,莫复是过。盖闻
【8】诠贤举德,古今通尚,匿秀蔽才,锥囊自现。余等乡老壹百余人,目睹其事,岂容嘿焉,敬
【9】刊石立楼,以彰孝义。非但树名今世,亦劝后生义夫节妇,诏令所行,其辞曰:
【10】恭恭易色,免受承颜,孝同曾闵,行比丁兰。待如握发,接若吐餐,醊味救饥,解渴济寒。披幽
【11】释古,奉敬如来,割己施造,倾力舍财。悠悠这志,其性可哀,镌石壹朝,千代美哉。流
【12】芳万古,迹绝当今,庶劝将来,谁不肃心。忠孝之外,任世浮沈,绝笔刊功,志毕松林。朱
【13】阳再现,相讫南金,访石镂文,永保余心。悬宗殒转,放笔留音。皇建元年岁次庚
【14】辰十二月戊寅朔廿日西酉讫功。
《隽修罗碑》碑文的大意如下:
开篇溯源
大齐立国与传承:皇帝开始统治,大齐接受天命,传承轩辕黄帝等先圣的高远传统,遵循孔圣等先人的孝义之道来改变社会风气、传播人伦规范,延续并彰显前人的光辉业绩。
隽敬身世背景:隽敬字修罗,继承了土地的安宁,生活在渤海之滨。他是前汉帝臣隽不疑公的后裔,其九世祖朗迁官至鲁地,于是便定居在洙源。他自幼失去父亲的庇护,与母亲相依为命。
品德事迹
品德高尚:隽敬在行为上真正做到了和颜悦色、承顺亲意,其德行之高,就连以孝行著称的董生也未必能超过他;他诚实守信、心志忠诚,即使面对像曾母投杼那样的误解,也不会改变其初心。
乐善好施:他舍弃自己的田地建立寺庙,一心向佛,以美食供养僧侣毫不吝啬,还救济那些饥寒交迫的人,倾其所有无私奉献。他年少时就展现出忠孝的品质,长大后更是在仁爱伦理方面不断践行,其行为值得钦佩赞美。
立碑表彰
乡老推举:自古以来,推举贤能彰显美德都是大家所崇尚的,即使有才能者暂时被埋没,最终也会如锥处囊中般显露头角。当地一百多位乡老亲眼目睹了隽敬的种种善举,认为不能对此沉默不语,于是决定刊刻石碑、建立碑楼来彰显他的孝义。
传承激励:这样做不仅是为了让他在当世留下美名,更是为了劝勉后世的义夫节妇。碑文中的赞辞提到,隽敬恭敬温顺、孝顺堪比曾闵、品行如同丁兰,他待人真诚、救济他人,以深厚的情怀和坚定的志向,割己之财倾力奉献。将他的事迹刻石立碑,必将流传千古、激励后人,使人们心生敬畏。而在忠孝之外,无论世事如何浮沉,立碑者也希望借此完成自己的心愿,如同松林般坚定不移。最后表明立碑的时间是皇建元年岁次庚辰十二月戊寅朔二十日丁酉。
┣ 点击下面蓝色标题即可查看更多:
先秦 春秋战国 西周 秦代 汉碑 汉简 汉代 三国 晋代 魏碑 南北朝 龙门二十品 唐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