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临摹古人山水, 从勾勒中窥大师体系之一二

云艺书画院 云艺书画院 2024年11月19日 17:07
图片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黄宾虹有这样一批画作,他一生中勾画了大量此类作品,但此前却一直没有受到学界足够的重视。但这些画稿是理解黄宾虹画学、黄宾虹晚年变法的一个重要楔入点。


黄宾虹曾说:“观古名画。必钩其丘壑轮廓。至于设色皴法。不甚留意。有索观者。强而出之。见者辄避去不复谈,而鄙人不自暇逸也。”


这些画稿便是黄宾虹大量存世的“勾古画稿”


图片

拟古山水册


所谓“勾古画稿”,就是黄宾虹在观画读画的过程中,将古画的山水轮廓用很简炼的线条,逸笔草草地勾勒下来,而不留意其设色和皴法。是用他所说“太极笔法”勾勒而成。这种画法体现出了黄宾虹对中国画史的“通史性”检讨,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中国画“回归原点”把握和反思。


图片


黄宾虹一生用力最勤的事情,也许就是对传统绘画进行研究临摹了。他从六、七岁就开始对家藏的古今书画“仿效涂抹”,仅沈周画册就“学之数年不间断”;十三岁后,在家乡歙县得见萫董其昌、查三瞻等古人真迹,“习之又数年”。而后,再“遍求唐、宋画章法临之,几十年”。


黄宾虹的游观写生,主要在上海的三十年(集中在65 72岁之间)。所到之处,近者包括黄山、九华、南京、镇江、苏州、杭州、太湖,远者则有两广、四川诸省,如桂林、阳朔、广州、香港,雁荡、天台、青城、峨嵋、乐山,以及长江沿岸的景色。每到一处,都勾画速写,归来后,则画“纪游”之作。


他走的是一条先临摹古人,后师法造化的路,而所谓师法造化,并不等于西画式的对景写生。


图片

黄宾虹 临王维山水


黄宾虹提出的“师今人,师古人”,主要途径即临摹。说要以“朝斯夕斯,终日伏案”“十年面壁,朝夕研练”的态度对待临摹。在他看来,临摹是学习前人理法、作品“由旧翻新”的必经之途。


他说:“舍置理法,必邻于妄;拘守理法,又近乎迂。宁迂勿妄。”“宁迂勿妄”所暗含的,是对临摹学习前人理法的重视。在追逐新奇的时代,“宁迂勿妄”已经成为时髦,黄宾虹这四个字仍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对于师古人,黄宾虹主张兼收并揽,严格选择。他说:“大人达士,不局于一家,必兼收并揽,广议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然后为得。此可为善临摹者进一解矣。”


对于古代传统,他提倡临摹宋元画,说宋元画“浑厚华滋”,格调高华;不大提倡临摹明清画,认为明画“枯梗”,清代画“柔靡”;他又提倡临摹“士人画”,反对临摹“庸史画”(或称“文人画”)。


黄宾虹的这些勾古画稿有相当多的是完成于1925至1948年这二十多年间。而这二十多年中的后十年,是黄宾虹去北平鉴定故宫藏画,因战争滞留北平的十年,从黄宾虹的艺术进程分期来说,这二十多年——特别是这二十几年中的后十年,是他面壁求破的十年。


图片

临曹知白山水


浙江博物馆所编的《画之大者》将1925—1948后定为黄宾虹艺术历程的中期,所收这个时期的作品,绝大多数是勾古画稿和写生稿,而完整的作品则占少数。


这也提示出在九秩变法前,黄宾虹是如何以这种特殊的勾古画法参悟传统,思考画史,求脱求变的。


图片

临赵孟頫山水


1945年11月16日,黄宾虹在致傅雷的信中说:


拙笔所存旧作以法北宋为多,黝黑而繁,近习欧画者颇多喜之。然中国画仍当以元人为极则。惟明人太刚,清代太柔,皆因未从北宋筑基也。此后有纯线条之拙笔一种,当奉教。窍以为可成个人面目,尚未敢信。多收藏古画者亦许可。


这里虽没有谈到“勾古画法”,但是从“纯线条之拙笔一种”的说法中,我们可以推测,其面目应该是和勾古画稿同类的。最为重要的是他认为这种画法“可成个人面目"。


图片

临大小米山水


1948年他又在致朱岘英的信中说:


近悟于古迹与游山写稿,融会一片,自立面目,渐觉成就可期,然全以笔墨用功为要。此中正轨,寰宇中认识之者已不乏人,共勉力可也。


从黄宾虹对傅雷和朱岘英说的话中都透出一个消息,那就是黄宾虹认为可以从“勾古画法”自立个人面目的。


图片

黄宾虹 栖霞岭下 1953年(年九十)


八十多岁的黄宾虹其实才真正着手建构自己的画风,简单地说,他晚年变法有两个重要的直接来源,那就是勾古画稿和写生稿,这个黄宾虹自己已讲得很清楚了。


人画的俱老的黄宾虹终于在九十岁前后完成了他的“法古人,师造化”,成就了他的破茧成蝶,九秩变法。而我们从上面黄老的话又可知,他的写生稿也是以勾古画法画成的。


那么,黄宾虹成熟期自成面目的画风与勾古画法有怎样的联系。我们认为他晚年作品是以勾勒立定骨格,以点皴达到“浑厚华滋”,他将这几个最基本的绘画形式元素发挥到了极高水平。


图片

临马远溪山渔父


黄宾虹在1946年的一段话很能道出他作画一些“机密”,他说:


学唐画千遍而成,此王宰‘五日一水,十日一石’皆由点积成,看是渲染,其实全是笔尖点,就此是画家真诀,今已不传。明以后画多薄弱,失其法也。学宋画亦一二百遍,元画数十遍。若吴道子‘三百里嘉陵山水一日而成’即是第一遍白描。画家重粉本,粉本即白描,西画名为速写。


简单地说,黄宾虹画画,先以类似勾古画法笔法打稿,然后再以他说的“有锋、有腰、有笔根”的点子加皴,层层而加,以致密厚。


他没有从董其昌的“兼皴带染”及其后学“变皴为擦”发展下去,而是回归到具有“原点”意义的“点”和“一勾一勒”。


图片

《画法简言》




出品人:霄霄

特邀编辑:杨航彪

责任编辑:六六
责任校对:晓北、李畅、周朝勇
展览策划/图书出版/媒体支持/书画品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