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铭文中的烽火戏诸侯

萨尔史格无情无欲 择其吉金 2024年12月15日 08:51

      PS:提到周幽王和褒姒,也许所有的人都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史记》中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只为博美人一笑。西周时期,烽燧制度并未产生,司马迁《史记》“烽火戏诸侯”的原型应取材于《吕氏春秋》的“击鼓传信”,但“废申后,去太子。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的记录却在各个历史文献中均有记载,应为史实。今天就让我们透过几件青铜器和出土及传世文献走进这个“废太子”的娘舅之国——申国。


      由于“烽火戏诸侯,申侯亡西周”的历史意义太过重大,众多学者对于申国的地望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历史上存在“南申、西申、东申”三个申国,有人主张只有一个申国。1981年,河南南阳市郊砖瓦场一座西周晚期墓葬出土了两件青铜簋—爯父簋,铭文“南申伯太宰”将南申国的地望进一步确定,《诗经·大雅·崧高》所载的“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因是谢人,以作尔庸”得到了应证,“(宣)王赐申侯命”的记载成为史实。


河南博物院藏西周晚期中爯父簋

(“南𫐃白(伯)大(太)宰中(仲)爯父

厥辟,乍(作)其皇且(祖))

遟(夷)王、監白(伯)尊𣪕(簋)。用

亯(享)用孝,用易(賜)沫壽、

屯(純)右(佑)、康龢,萬年無

彊,子子孫孫永寶用亯(享)。

铭文意思不难:“南申伯的太宰仲爯得到官职,给自己死去的祖先周夷王和父亲监伯作了这个簋,以此来祭祀,以此来祈求长寿,美好的庇佑、福禄无边无际,后代的子子孙孙要永远以此为宝,永远以此祭祀。”)

图片
图片


      2008年,清华大学受赠的楚国竹简《清华简》中,史类文献《系年》也记载了“烽火戏诸侯”的关键细节,并由此接开了那个灭亡西周的申国面纱。插一嘴,直到现在仍有些所谓民科质疑否定《清华简》的真伪。我想说的是,世上真的有能躲过碳—14测年的造假技术吗?就算用空白简后书铭文,有谁能够书写战国以前的文辞体例和字形结构?直到现在,上古音都没有完全弄清楚,《清华简》纷繁复杂的通假字这世上又有谁能够造假?


《清华简.系年》第二章

(“周幽王取妻于西𫐃,生坪王。坪王或取孚(褒)人之女,是孚(褒)姒,生伯盤。孚(褒)姒辟(嬖)于王,王与伯盤逐坪王,坪王走西𫐃。幽王起師回(围)坪王于西𫐃,𫐃人弗畀,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盤乃滅,周乃亡。邦君者(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攜惠王。

简文意思不难,“”即“”,褒国地望在陕西西南,故宫博物院藏有褒公甗,台北故宫博物院有褒公之孙匜。伯“”即史书记载的褒姒之子伯“”,古无轻唇音,两者读音相同,可以通假。)

图片
图片

故宫博物院藏西周中期褒公甗

(“孚(褒)公狇乍(作)旅

獻(甗),永寶用。

图片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西周晚期褒公之孙匜

(“唯王正月初吉庚

午,浮(褒)公之孫公父

宅鑄其行也(匜),其邁(萬)

年子子孫永寶用之。”)

图片
图片


      从《清华简》可知,导致西周灭亡的的是西申而不是南申。《史记.齐世家》载:“……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於吕,或封於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後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国语》载:“……齐、许、申、吕由大姜……”《竹书纪年》载“……王伐申戎……”《清华简》载:“宣王立三十九年,戎乃大败周师于千亩”……可知申国为姜姓戎人,与吕尚受封的姜齐同宗,始封于陕西附近。到了周宣王时期,西周的盟友戎人大规模反叛,不得已,宣王七年,“王赐申伯命”,“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因是谢人,以作尔庸”,宣王从西申分化移民西周南土建立南申国、吕国,这样一方面可以起到分化申姜的作用,一方面又可以以申姜、吕姜的力量遏制南淮夷的进犯。从这个角度看,宣王此举一举两得,是推恩令的早期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