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乌程汉简,2009年出土于浙江湖州,随即散佚民间。经有识之士多方收集整理,得简341枚,后捐赠湖州博物馆。
乌程汉简主要为汉代乌程县署往来公文、行政事务文书及公私信件,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2️⃣
与动辄出土成千上万的甘肃、湖南等地的汉简相比,341枚的数量实在微不足道,但乌程汉简在江南地区尚属首次批量发现汉代书迹,更在纪年简的时间跨度上一举刷新了国内记录。
“八年”简 | “永宁元年”简
乌程汉简最早纪年简为“八年”简(公元前172年,西汉文帝),最晚纪年简为“永宁元年”简(公元120年,东汉安帝)。由此可以确定,乌程汉简纪年简时间跨度长达293年,比之前名列第一的居延汉简(272年)还要多出21年。
古隶简 | 里耶秦简
“吴库”简 | 走马楼吴简
进一步看,乌程汉简中有少量简文字为体势纵长的古隶,与里耶秦简书风非常相似;而一枚书于乌程改属吴郡(公元129年)之后的“吴库”简,已呈现的楷书书风又与走马楼吴简非常相似。由此可以判断,乌程汉简总的时间跨度约为秦末至汉末三国时期400余年。
3️⃣
乌程汉简诸体兼备,数量虽少,却有不少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其中又以隶书、草书为大宗,不论从书法还是汉字演变的角度来看,都非常精彩。
~隶书~
经过漫长的古隶阶段,大约至汉昭帝、汉宣帝时期,隶书终于彻底摆脱篆书的影响,开启了汉隶的黄金时代。乌程汉简中既有篆意尚存的古隶,又有成熟规范的汉隶,更有渐趋楷化的“新隶”,几乎完整地勾勒出正体汉字“篆➡️隶➡️楷”的发展轨迹。
~草书~
汉代草书在篆、隶的基础上草化而出,章草、今草均为其一脉,但并没有名称上的划分。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章草的因素逐渐被书家们所归纳总结,同今草的距离越来越大,至东晋时期始分章草、今草。乌程汉简一简之中二者兼有甚至多种书体混用的情况比比皆是,真实地反映出汉代草书发展的复杂性与多元化。
4️⃣
三百余简,四百余年。
乌程汉简完美地演绎了两汉这一关键时期汉字的“古今之变”。随着汉隶的成熟,草书日趋规范,楷书亦初步登上了书法舞台,从而揭开了“魏晋风流”的序幕。
草书简 | 楷书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