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开元廿三年,因政绩卓越,李邕被提拔赴任括州刺史途中过绍兴,被秦望山麓法华寺所吸引,寺中主持邀他为法华寺题碑,遂成《法华寺碑》

燕山视角 书法与楹联艺术 2024年12月09日 06:19

图片

图片
文章导读


李邕,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大臣,以其卓越的书法成就和坎坷的政治生涯而闻名于世。以下是对李邕的详细介绍。

一、生平概述

李邕(678年~747年),字泰和,关于其出生地存在不同说法,一说为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汉市江夏区)人,另一说则为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人。他是唐朝大臣、书法家,文选学士李善之子,出身江夏李氏,博学多才,少年成名。李邕自幼便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其父李善为《文选》作注,李邕在年少时便帮父亲修改《文选》,并提出不少疑义,且几乎均被李善采纳。这为他日后的文学和书法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邕的仕途充满了坎坷与波折。他早年因才华出众而被任命为校书郎,后迁左拾遗,转户部郎中,调殿中侍御史,再迁括州刺史,转北海太守,史称“李北海”、“李括州”。然而,他性格耿直,不畏权贵,多次因直言进谏而得罪朝廷权贵,屡遭贬谪。晚年在北海太守任上,他更是因被人诬陷而与宰相李林甫结怨,最终含冤下狱,被酷吏活活打死,享年七十岁。唐代宗即位后,追赠他为秘书监。

二、文学成就

李邕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工诗文,有一定的诗作传世,如《咏云》中的“彩云惊岁晚,缭绕孤山头。散作五般色,凝为一段愁”,以及《登历下古城员外孙新亭》中的“吾宗固神秀,体物写谋长。形制开古迹,曾冰延乐方”等。这些诗作不仅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还反映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此外,李邕还擅长撰写碑文,他的碑文作品数量众多,质量上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碑文作品不仅文笔优美,而且书法精湛,被誉为“碑版之宗”。他的碑文作品如《李思训碑》、《麓山寺碑》、《法华寺碑》等,都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珍品。

三、书法成就

李邕的书法成就更是他一生中的亮点。他是行书碑法大家,书法风格奇伟倜傥,个性鲜明。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王献之,但能够摆脱二王的束缚,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他的字形左高右低,笔力舒展遒劲,给人以险峭爽朗的感觉。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邕的书法作品数量众多,且质量上乘。他的传世作品包括《李思训碑》、《麓山寺碑》、《法华寺碑》、《端州石室记》、《李秀碑》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精湛的书法技艺,还反映了他对书法艺术的独特见解和追求创新的精神。

《李思训碑》是李邕的代表作之一,此碑书法雄健挺拔,气势磅礴,是李邕书法风格的典型体现。而《麓山寺碑》则是李邕另一部杰作,此碑书法用笔圆润流畅,结构严谨,被誉为“李北海第一碑”。

《法华寺碑》又称《秦望山法华寺碑》,是李邕于唐开元廿三年(735年)书写,原石位于浙江山阴秦望山,如今已失传,世传只有一份剪裱的孤本。此碑书法气势雄浑、刚健有力,是李邕晚年书法的代表作之一。

李邕的书法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个人技艺上,更体现在他对后世书法的影响上。他的书法作品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书法家都从他的作品中汲取灵感和营养。他的书法风格被后人广泛传承和发扬,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

四、交友广泛与名士风范

李邕为人慷慨大方,广泛结交天下能人名士。他尤其喜欢结交当时一大批盛唐诗人,如李白、杜甫等。李白和杜甫都是李邕的粉丝,他们将李邕看作是自己的精神偶像。李邕与杜甫结交的时间早于李白。唐天宝四年(745年),杜甫游踪齐鲁,他到来的消息很快传到北海,即今山东的益都。这时候李邕奋不顾身上疏朝廷,救下女子,由此李白改变了对李邕的看法,并且写下了叙事乐府《东海有勇妇》来颂扬李邕的德政。当李邕蒙冤遭杖杀死后,好友杜甫悲痛欲绝,他哭道:“坡陀青州血,羌没汶阳瘗”。并作《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长诗,来怀念这位可敬的长者。李白则在愤怒与感叹中写下《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题江夏静修寺》等诗,大呼:“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我家北海宅,作寺南江滨。”可见他始终保持着对李邕的崇敬之情。

李邕的交友广泛不仅体现在他与文学家的交往上,还体现在他与政治家的交往上。他与宰相李适之交好,但这也成为了他日后仕途坎坷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尽管仕途不顺,李邕却从未放弃对友情的坚守和对正义的追求。

五、后世影响与评价

李邕以其出色的书法造诣和才华横溢的文学天赋,被誉为唐代书坛的佼佼者。他的作品不仅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展现了他对艺术的独特见解和追求创新的精神。他的书法作品被后人广泛传承和发扬,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同时,他的文学成就也为后世所赞誉和推崇。

后世对李邕的评价普遍较高。他的书法被誉为“笔意纷纭而称美名世”,他的文学作品则被誉为“文笔优美、意境深远”。他的为人处世也被后人所称道,他仗义疏财、广交天下名士的品德更是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致谢:永诚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