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经典 | 有一种魏碑叫“书写感”!天真自然,意态奇逸

一勺斋 书法课程 2024年12月10日 08:22

图片

《书法课程》

见诸笔墨 | 一字一世界

达于心灵 | 一笔一乾坤


图片


不可一日无此君

文化核心 | 中国书法 | 最高艺术


碑帖经典 | 有一种魏碑叫“书写感”!天真自然,意态奇逸


魏碑令人陶醉的是布局疏朗,结体天真,用笔自然,意态奇逸,古拙朴茂,而令人着迷的是方中带圆的隶书意味,刀刻感与书写感浑然一体、水乳交融的韵味,总能带给你一种新鲜感!
——苏绍利《勺斋消日》

【简介】


《杨孝邕墓志》,全称为《魏故辅国将军东梁州刺史杨君墓志铭》。这块石质碑刻,呈方形,边长为五十五厘米,碑文计二十行,每行字数不等,总计三百六十二字。


《杨孝邕墓志》,出土时间相对较晚,未受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如同新刻,仅一处字迹残损,堪称魏碑中的罕见珍品。


《杨孝邕墓志》,志主杨孝邕,弘农华阴潼乡习仙里人也。华阴杨氏,是汉魏以来的高门望族。


《汉书杨敞传》)载:西汉时的杨敞、杨恽,家方降盛时,乘朱轮者十八人,位在列卿。


《后汉书杨震传》载:东汉时杨震至杨彪,四世太尉,更是当时的显赫望族。


《杨孝邕墓志》,志文称杨震为其十三世祖,杨震第五子奉之八世孙结,曾任燕国慕容氏中山相,生二子珍、继,珍之子名真。即志文所称墓主人之高祖。真生子懿,懿生子八人,其中以杨播(杨孝邕伯祖)、杨椿(杨孝邕祖父)、杨津(杨孝邕叔祖)最为出名。


《魏书杨孝邕传》记载:(昱)子孝邕,员外郞。走免,匿于蛮中,潜结渠帅,谋应齐献武王(高欢)以诛尔朱氏。微服入洛,参伺机会。为人所告,世隆收付廷尉,掠杀之。


《杨孝邕墓志》载:凶羯肆暴,忠良必尽,覆巢岂余,春秋卅有四,以普泰二年(532三月一日遇害于洛阳,行路伤员胥之陨墜,亲友痛彼苍之无知,以太昌革运,追赠使持节、东梁州诸军事、辅国将军、梁州刺史,而卜远期近,归天蕴地,以太昌元年(532)附㘸于骠骑司空公之神茔。


员胥即伍子胥,此谓人称杨孝邕为春秋时的伍子胥。



【赏析】


《杨孝邕墓志》,用笔舒展,书艺精湛,运笔以圆笔为主,方圆结合,笔调轻松自然,书写性强,布局疏朗,结体天真自然,意态奇逸,古拙朴茂,别具特色。


该墓志的书法风格遵循了魏碑的标准,与公元531年的《张黑女墓志》刻制时间相近。通过对两块墓志的书法结构和笔法的比较,可以看出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杨孝邕墓志》,在风格上更显质朴,且部分字迹保留了隶书的特征,例如第一行的字,第三行的字,第四行的字,第五行的字,第七行的字,以及第八行的字等。


《杨孝邕墓志》,等部首的书写方式,倾向于采用方形,而非隋唐楷书中常见的倒梯形,且在笔画转折处,较少使用魏楷中常见的顿挫笔法,而是倾向于轻转或提起笔重新落笔,这进一步强调了隶书的遗风。同时,墓志中也融入了魏碑的笔法,如捺笔挑笔戈勾,这些都表明了该墓志书法正处于从汉魏隶书向隋唐楷书过渡的阶段,尚未完全成熟。


《杨孝邕墓志》,这种风格上的自由度为魏碑提供了丰富的表现空间,为后世提供了多样的风格参考。

 

 碑帖经典 | 有一种魏碑叫“书写感”!天真自然,意态奇逸


《杨孝邕墓志》局部高清赏析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杨孝邕墓志》分解版高清赏析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杨孝邕墓志》整拓高清赏析


图片